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殷宋五澤》36目夷封地多魚邑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殷宋五澤》36目夷封地多魚邑

編者按

春秋時期,在空桐澤的北鄰,有一個宋國的封國——多魚邑。這是個奇怪的名字,其實這是一個叫“魚”的公子的封邑,“多”為發語詞,類似居巢中的“居”,空桐中的“空”,無實際意義,多魚邑即魚國。“魚”又是哪位公子呢?即是春秋中前期宋桓公的庶長子目夷,子姓,故字稱“子魚”,為宋襄公的庶兄,宋國公族,宋桓公在位時國人俱稱其賢。

作為子魚的封邑,多魚邑具體位置在哪裡呢?對此,史料記載頗詳。《中國歷史地名辭典》:“多魚邑:春秋宋地,在今河南虞城縣東北。”《中外地名大辭典》:“多魚:春秋宋地,僖公二年,齊寺人貂漏師於多魚。當在河南省虞城縣境。”《商丘地區地名薈萃·歷史地名》:“多魚:古邑名。故址在今虞城縣城北14公里,八里堂北。春秋宋邑。《左傳·僖公二年》(公元前658年),‘齊寺人貂始漏師於多魚。’即此。”即是位於今商丘新區八里堂村北側。

作為宋國的公族,子魚(目夷)的一生多生活在空桐澤畔,他懷智守仁諫襄公“圖治興宋”,圍繞宋國的風雲變幻演繹了跌宕起伏的生涯。

避位:行仁愛興宋大治

公元前651年,宋桓公將崩,招二公子目夷、茲甫於榻前。茲甫本為嫡長子,按照宋國君位繼承製度,當繼宋公之位,卻為了顯示自己的仁義,以目夷賢能,竟欲讓位於目夷。

宋桓公很喜歡目夷,也曾想過改立他為太子,但由於茲甫也一向表現良好,所以才最終作罷。早年南宮長萬憑絕力作亂於宋國,事敗後逃至陳國受庇,宋桓公準備派人去陳國討回誅殺。年僅五歲的目夷對宋桓公說:“長萬不來矣!”桓公問其原因,目夷解釋說:“勇力人所敬也,宋之所棄,陳必庇之。空手而行,何愛於我?”宋桓公大悟,遂讓使者持重寶行賄於陳君,方才捉回了長萬。

茲甫要把自己的太子之位讓給兄長目夷,他對宋桓公說“請使目夷立,臣為之相以佐之。臣自知不足以處目夷之上。”目夷固辭不受,他認為“無規矩不成方圓”,只有堅定學習周人的“嫡長子繼承製”,才能擺脫內亂讓宋國平穩健康地發展下去,他在為宋國政局的平穩過渡保駕護航身體力行。公子茲甫即位,是為宋襄公。襄公即位後,以公子目夷為司馬。《左傳》記載“宋襄公即位,以公子目夷為仁,使為左師以聽政,於是宋治。”目夷很有才幹,把宋國的國政打理得井井有條,各諸侯都看在眼裡。兄弟二人“性仁愛”、“留賢德”,行“東宮圖治”,宋國國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諍言:勿人祭韜光養晦

目夷在輔佐宋襄公的整個過程中竭盡忠誠和智慧。 在襄公的創霸活動中,他多次勸諫阻止襄公所採取的錯誤策略行為。在襄公準備扶立公子昭為齊君而創霸前,他分析了宋國創霸條件的不成熟;在襄公殺烹鄫君、派兵伐曹和謀借楚力聚會諸侯前,他都表示了自己相反的意見;在襄公盂地會盟前,他堅持要率兵赴會,以防不測;後來又勸阻襄公伐鄭戰楚。這些建議均未被襄公採納,導致了宋國在政治鬥爭中的屢屢失策和失利,宋襄公在傷重臨死時追悔說:“吾不聽目夷之言,以及於此!”表示了對目夷先前建議之正確性的肯定。

公元前643年,齊桓公死後,齊國諸子爭立,宋襄公幫助齊太子昭平定了齊國之亂並登基。襄公自以為功高德昭諸侯,企圖仿效齊桓公稱霸。目夷及公孫固認為宋國國力還未足夠強大,不能威懾諸侯;信義也未遠播,不能聯絡諸侯。宋襄公卻好高騖遠,不聽目夷等人之言。公元前641年,宋襄公邀請滕、曹、鄒、甑四個小國家的元首聚會,要他們推舉自己做盟主。鄫國國君遲到了,宋襄公把鄫國的國君抓住後,把活人當祭品。事情發生後,大家都看不慣。當時目夷就站出來說勸阻祭神不用人祭,要德施於天下韜光養晦收服人心,而襄公不聽,把鄫君殺了祭河。當時的諸侯國幾乎都對宋襄公的做法極為不滿,並且有了相應的提防。

守國:出奇謀四進諫言

殺人祭神這件事,大大地降低了宋襄公的威信。然而面對這種尷尬局面,他竟然視而不見,緊接著又以霸主的身份做了一件事:盂地會盟,而最終讓他顏面掃地,受盡了屈辱。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春,宋襄公把齊孝公拉來一道同楚國在鹿上(今安徽阜陽市南)相會,約定秋天在盂地(今河南睢縣)結盟,目的想要求歸附楚國的諸侯國奉自己為盟主,楚國表面上表示同意。目夷進諫:“宋是小國,小國要爭當霸主會招來災禍的。再者,楚成王其心難測,我擔心你會被他欺騙”。襄公不聽,傳令徵會。

此年七月秋時,楚、陳、蔡、鄭等諸侯國到宋地盂地會見宋襄公。宋襄公乘車赴會,目夷進諫:“楚國強盛而無義,你要多帶些兵、馬去,以防不測。”襄公不聽。目夷見襄公執迷不悟,退一步進諫道:“你以忠信先乘車去,我帶一路兵馬在三里之外埋伏,可防不測。”襄公又不聽。目夷最後無奈地進諫:“你萬一發生不測,我在國內再去接應之。”襄公唯恐目夷失了他的信義之道,於是命令目夷隨同他一道赴會。結果會上,楚成王派人將襄公武力劫持至楚國拘押。目夷趁亂逃回宋國。大夫公孫固讓目夷假意即宋國君位。楚成王攻宋,宋國將士在目夷帶領下堅守城池。目夷那句“宋國雖小,然雖戰至最後一人,也絕不侍虎狼之師”讓人熱血沸騰。楚國攻城池不下,又見宋國又新立國君,遂放宋襄公回國,目夷隨即去位,使襄公復君位。襄公後悔不聽目夷諫言。

致仕:錯良機飲恨泓水

宋襄公圖霸計劃徹底破產,回國後意欲報仇,擴大宋國的軍隊編制,設立左、右二師,其中宋襄公自將右師,目夷將左師。公元前638年,宋與楚戰於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當時楚兵強大,目夷勸襄公趁楚人渡水之時截殺之。此時襄公卻大講仁義,要待楚兵渡河列陣才攻擊之。當楚軍上岸時,目夷又勸宋襄公趁楚軍此時陣列尚未成形時襲殺之,襄公再拒絕。結果宋師錯失最佳攻擊時間,大敗而回,宋襄公亦受箭傷。

宋國人都埋怨宋襄公不聽目夷之言,襄公卻說“君子不趁人之危使人窘迫,不攻擊沒有排好陣勢的敵人。”目夷反駁道:“用兵打仗以取勝為功績,何必墨守庸人的陳詞濫調呢?如果像你說的那樣,乾脆去楚國當奴隸算了,又何必與楚國交戰呢?”第二年,宋襄公因傷去世。不久,目夷亦告老致仕,其子公孫友繼立為左師。子魚之後稱魚氏,代代為卿且世襲左師之位,是構建桓族(宋桓公之族)重要的政治力量,直至前576年,華元驅除桓族,魚氏才退出宋國政壇。曾孫魚石、魚府。

目夷是宋襄公手下的首位大臣,是宋國君臣中較有才智、頭腦清醒的人物,但他對傳統禮儀的過分遵從限制了他才能的發揮。目夷墓位於微山東峰,墓前立一石碑,乃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徐州知州傅堯俞所立,正面陰刻有篆文:“宋賢目夷君墓”。《左傳·僖公二十二年》輯有《子魚論戰》一文,後收入《古文觀止》一書。

作者簡介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殷宋五澤》36目夷封地多魚邑

馬學慶,本科學歷,中共黨員,現任寧陵縣商務局局長,寧陵縣史志辦主任。為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員、中國范仲淹研究會理事、鄭州大學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員、河南省范仲淹研究會理事兼副秘書長、河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商丘市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兼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商丘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秘書長、商丘市散文學會副會長、商丘市優秀中青年科技專家。先後在國家、省、市級媒體發表論文、文學等各類文章千餘篇,專著有《范仲淹與商丘》《古宋七子》《殷宋五澤》《尋蹤梁園》《大明名賢呂坤》《寧陵通史》《厚重寧陵》《古葛探源》《己吾考略》《老堅決》等10餘部。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殷宋五澤》36目夷封地多魚邑

總策劃:劉少傑

統籌:江濤

原標題:《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殷宋五澤》36目夷封地多魚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