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一名旅居奧地利的瑞士醫生在施蒂利亞地區……

1851年,一名旅居奧地利的瑞士醫生在施蒂利亞地區,發現一個古怪的習俗:當地人居然長期以砷為食!要知道,砷及其化合物都有毒性,有的非常致命,比如砒霜,但這裡的男女老少卻一點事都沒有,其中有一位60多歲的老人,已食砷達數十年,卻無任何不良反應,身體依然健壯,反而,一旦他們少吃一餐或減少服用劑量,身體還會出現失眠、嘔吐、痙攣等症狀。

據估計,這個習俗從17世紀就開始出現了,與施蒂利亞的採礦業有關。當地的礦藏裡,有不少都含有砷,在礦石提煉時,裡面所含的砷會與空氣中的氧發生化學反應形成三氧化二砷的白色物質,附著在煙囪的內壁上,而這個三氧化二砷,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砒霜。

為了防止煙囪被堵,當地人會定期清理這些白色物質,把它們處理掉。然而,他們的處理方式不是丟棄掩埋,而是吃進肚子裡。誰是第一個食砷者已經不可考了,現代研究表明,小劑量的砷的確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我國古人曾把它運用到醫藥和農藥領域,《齊民要術》、《開寶本草》等古書中均有記載。或許正因為如此,施蒂利亞人在某次偶然的嘗試中,發現這些白色物質能帶來好處,於是就把它們視為了不可多得的補品,經常服用。

受這股風潮的影響,當地還形成了一個奇觀:因為砒霜具有一定的防腐性——光緒的體內曾發現該物質,有人說這就是慈禧下的毒,但也不能排除是用來防腐。那時施蒂利亞的墓園用地又十分緊張,往往入土12年後,就需要遷出來給別人騰位置,一些長期食砷的人在死後多年,屍骨都儲存得較為完好,使得親友們能輕鬆地辨認出他們的模樣,這就讓騰墓地的工作效率高了不少。

據馮·舒迪醫生的記述,當地人最初食用砷塊時,劑量還很小,一次不到半粒米大。可過了一段時間後,他們卻愈發地沉迷,會憑著感覺不斷加大劑量,一些長期食用者甚至還會一次性吃下超過致死標準的量,卻依然活得好好的,這是怎麼回事呢?

要知道,對於一個體重50公斤的成年人來說,只需0。1克的三氧化二砷就足以喪命,施蒂利亞人為何毫髮無損?當舒迪醫生把此事發表在醫學雜誌上後,外界很快就引發了一輪熱議。對此,有人質疑說,舒迪的調查不夠嚴謹,他只注意到了施蒂利亞人食用砷的情況,卻忘了對他們的排洩物進行檢測,很可能砷塊中的有效成分,只有少部分被吸收,大多被排出了體外。

也有人認為,施蒂利亞人所服用的砷塊純度太低,因此才逃過一劫。至於他們為何會如此沉迷,可能是心理因素,長期養成習慣後,改了就難受。一些學者在聽聞此事後,也紛紛跑到施蒂利亞走訪調查,但受限於那個時代的技術水平,圍繞在這些食神者身上的謎團始終沒有被徹底解開。

不管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此事卻實打實地在歐洲引起了一股模仿潮,一些商家以此為噱頭,開發出各種各樣的“砷”產品,在年輕男女中尤其受歡迎,因為他們發現,女的食用砷會讓膚色變得更加紅潤,男的則會變得更加健壯。而事實上,這很可能是砷在肌肉組織中滯留後引起水腫,以及毛細血管舒張後面板泛紅所造成的,跟健康沒有絲毫聯絡。而且,一旦長期服用,就算每次的劑量都很小,也會引發各種慢性中毒的病症,比如頭髮大面積脫落、砷角化病等等。

更諷刺的是,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三氧化二砷的產量提高了不少,價格日益低廉,人們輕易能買得到,進而成為那個年代最為常見的謀殺利器,然而,由於許多人都把砷化物用於食用和美容上,一旦死亡,偵查人員很難確認到底是自己作死的,還是被別人害的,辯方在法庭上也常常以此為開脫罪責的理由,為此還誕生了一個專有名詞:“施蒂利亞的辯護”,可見其盛行程度,施蒂利亞人如果知道自己的一個癖好能引發出這麼些後果,也不知會作何反應。#v光新星##突然覺得讀書真有用的瞬間#

1851年,一名旅居奧地利的瑞士醫生在施蒂利亞地區……

1851年,一名旅居奧地利的瑞士醫生在施蒂利亞地區……

1851年,一名旅居奧地利的瑞士醫生在施蒂利亞地區……

特別宣告: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