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真正內心感到恐懼的是兩件事:“未知”與“改變”

人真正內心感到恐懼的是兩件事:“未知”與“改變”

若說地球上的天然資源漸趨匱乏,這是不爭的事實,世界上甚多國家的專家學者,無不積極開發替代性及再生性資源,以應付未來的需要。而人類也由傳統的勞動力,逐漸朝向知識力的追求,普遍感到貧乏的已經不再是生理上的營養源,而是迴歸到心理本質上的學習力。

資訊的無限膨脹遠超過人腦容量的負荷。記得我在87年剛考上大學的時候,買了第一臺 286AT級的微型計算機,那時候的硬碟只有20兆,已經可以讓我泡上一整天的時間盡情使用。到了網際網路時代,硬碟升級的速度比CPU還快,可是我對硬盤裡面到底存了哪些東西,卻實在越來越沒有印象。太多海量、速成的資料,充斥著所謂專家的看法、譁眾取寵的報道,淹沒了我的思考能力與人際溝通能力,不知道大家是否也有同感?

在知識經濟時代,個人的學習力決定了處在企業中的位置與未來的職業生涯發展計劃,而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則是面臨整個組織學習力的競爭,誰能快速精確掌握了知識的行動力,就能以創造性思維提供給顧客更大的終身價值,並擁有市場的超額利潤。因此,終生學習改變了終生僱用制度,不學習則終生難被僱用,欲成為未來的3Q搶手人才(IQ、EQ、AQ),則必須由“學會”變成“會學”。同樣地,成功企業總裁的最大風險是拒絕學習。拒絕學習的根本體現在於拒絕自我否定,往往過去的經驗豐富和業績突出表現,反而成為總裁們學習的兩大障礙,所以,拒絕學習的總裁是企業的最大風險,而背叛自己的經驗、傾聽別人的意見是成功的企業總裁難以做到又必須遵守的學習原則。

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習:內在的財富》一書中明確指出,終身學習是人類進入廿一世紀的一把鑰匙。21世紀所需的人才是具有創新與思考的學習力的員工,而非勞力員工。企業必須隨時轉型,進入新的產業或調整產業結構,除了原有員工的知識和技術可能變得不適用之外,從彼得原理也可以知道每一個人在組織中都會不斷地晉升,一直達到能力不及的位置,因此,企業必須鼓勵員工終身學習與多元學習。目前從企業對培訓投資力度的持續增加情況,可以看出正朝著這個趨勢前進,培訓著重在培養員工的“學習能力和習慣”,去蕪存菁後,才能將劣勢提升至優勢,也因此人力資源的訓練與發展變成非常重要的工作。

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若有人問你怕的是什麼,有人說變得衰老,有人說怕生了一場大病,也有人說怕死亡,尤其是天人永訣,然而,這些我認為都是表露於外的心情感受,其實人真正內心感到恐懼的是兩件事:“未知”與“改變”。

未知不是無知,無知可以活得很開心,天不怕地不怕,但是未知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什麼?該作什麼?為什麼作?反倒是如何作的方法容易取得。渾渾噩噩的生存,不是每天一早從睡夢中被自己嚇醒,就是上床入睡前輾轉難以入眠,長期困擾於心的沉重壓力,好比走進了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深夜叢林,無助且脆弱。

改變是瞬間的手足無措,不曉得該向左還是向右,該拿起還是應該放下。人生難免面臨抉擇,但是如果外界頻繁的改變,甚至不期然的改變,會變化得如何?我在什麼位置?我該往何處去?不變不會感到擔憂,一般人困擾的是無預警被迫的改變,逼迫自己拋棄慣性、重新適應,這比起自發性的改變更來得膽戰心驚。

要克服與戰勝上述的兩大恐懼,學習是唯一能預知未來、順應變化的最佳方式。語言資訊、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和態度,是發生在一切學習中的能力變化的範圍,不管我們進行什麼課程的學習,也不管學習的形式如何,透過這些學習所形成的能力結果都無外乎這五種技能。然而,如何有效地學習上述技能呢 ?就是本文所要談論的重點了——-“學習力”,學習力就是注意力、記憶力與思維力。這些學習力隨著人類生活的提升,卻一天一天的衰減,表現在無法集中精神、記憶力消退,可以琅琅上口目前發生的社會現象,但是卻無法表達自己的有力觀點…既然學習力這麼重要,我們該如何及早搶救自己的學習力呢?

二、 注意力

基於前述學習力在現今和未來所佔的重要地位,首先,我們必須自我認知我們的學習力正在下降當中,注意力、記憶力和思維能力一天天地模糊,這些現象,我們可以從職業生涯 的發展看出端倪。一般直覺上在同一個企業工作裡頭,工資的高低往往是衡量個人對企業貢獻的價值指標,包含了能力、專長、學識…等等,所以要超越職場上的競爭對手,只能從學習力上面下功夫,站對位置、瞄對方向,以及學對東西,讓自己成為一位具有競爭力的員工。

以下,將針對學習力的三大要素:注意力、記憶力和思維力,分別展開為大家詳細說明。首先在學習上最重要的是源於注意力。

面對來自網路、電視、廣播、報章、雜誌、書籍等等蜂擁而至的海量資訊,一個人的“注意力”立刻變成了稀有而珍貴的資源。兩位美國學者戴文波特與貝克(Thomas H。 Davenpart 與John Beck)曾經對於如何支配一個人的“注意力”,如何防止注意力的渙散,如何吸引注意力,如何使注意力發揮最大的效益等等的課題,開展了新的研究領域。

十餘年來在資訊時代的背景之下,從受人歡迎及免費或廉價的資訊提供,網路內容與電子郵件的無遠弗屆,出現了資訊的泛濫,資訊超載與資訊壓力逐漸使人焦慮,資訊疲倦症候群的症狀就是煩躁、易怒、胃痛、失眠、倦怠…。從經濟學的角度而言,當商品的供給過多超過需求量,均衡價格就會下跌,同理,當資訊的供給超過個人所能消化的需要量,注意力就會下降。

當大家忙於瀏覽四處收到的電子郵件與傳播資訊,反而少有時間專心在思考與反省,因此必須要設法改善,求取資訊氾濫及注意力的平衡。面對知識的普及,人類的注意力因五花八門的誘惑卻遠離了知識。—個人可以隨意擴充套件注意力,在不喪失理解力及意義的情況下,個人能同時注意許多事情,例如我們可能一邊看電視、一邊聽音樂、同時又透過網路發出資訊,或是實時聊天,這樣看來就是一心多用。但根據心理學研究證實,注意力是有極限的,從國外專家的研究顯示,常使用網路的人,花在其它事情的時間會少得很多,例如,這些人看電視的時間較少,或是出外運動的時間也較少,更重要的是,他們花在與其他人面對面溝通的時間也很少,所以,我們花在某些地方的注意力,無法同時被分配到其它方面。同樣道理,我們往往都不知道該怎樣有效地處理大量資訊,最多,只是採取大量的儲存,那麼我們肯定無法有效地分配注意力。因此,我們沒辦法特別注意某些重要的資訊,反而被其它的資訊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而實際上,我們也沒有多餘的時間,仔細思索所有資訊的含意。如果我們太常碰到注意力匱乏的情況,或是已經長久處於這種狀態,最終必定會產生嚴重的心理後果,這種力不從心的失衡狀態讓我們喘不過氣,對我們的工作與學習造成衝擊。

所以,從知識學習的角度來看,必定先從吸引我們的注意力開始獲取資訊,篩選可用的加以分類儲存,透過記憶及理解後,運用思維付諸行動,不斷積累經驗而產生知識的價值。注意力難以衡量,要記錄注意力的存在並不容易,然而,心不在焉倒很容易被察覺出來,個人如果沒有做好注意力管理,勢必容易錯失良機而付出代價。

因此,我們要如何趕緊把逐漸流失的注意力挽救回來,並且善用注意力呢?我們可以採取以下幾個專家所提供的方法:

一、自己既然不可能讀遍一個領域中所有相關的書,那就只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一流的書上。

二、自己不需要恐懼漏掉重要資訊,重要的是不要做資訊的奴隸,也不要濫用注意力,而應當每天不斷地過濾到底哪些是重要的資訊。

三、除非是記者或情報人員,不然沒必要把自己當成“訊息最靈通的人”,但是必須把自己當成最善用資訊的人。

四、善用“注意力”,就是善於掌握“優先次序”。分清楚哪些是重要的及不重要的。學會“舍”才會“得”,集中焦距,才能發揮核心優勢。

五、“注意力”本身是一種機會成本。把二小時的注意力集中在三小時會議上,就不能做三小時的其它工作,所以應當同時管理你的時間。

六、注意力難以聚焦的最大敵人,就是不肯說“不” 。做人面面俱到,做事拖拖拉拉,講話拖泥帶水,決策左顧右盼,這些全都患有“注意力匱乏症”。

七、不要把“錯”的問題,花很多注意力來解決。注意力既然是稀少的資源,應當要用在值得的事情上。過於追求“明察秋毫”的境界,要考慮到機會成本是否太高,需要慎思。

八、獲取資訊的原則不求量,而在於質;不在於求其快速,而在乎精確程度;不考慮免費提供,而必須衡量是否實用。

從上述專家所提供的幾個方法,體現了注意力的最重要功能不是在收納資訊,而是剔除資訊。如果有志成為優秀的管理者,就應該把少於一半的注意力,對付當前問題,把多於一半的注意力,策劃未來的發展。在未來的世界環境中,“構想或才能”不是新的稀有資源,注意力本身才是,面對不可抗拒的選擇方案時,必須做好個人注意力分配,才能解決好這項難題,喪失注意力的人,等於喪失了自我,集中注意力的人,才能孕育創新。因此,善用注意力的人,才能發揮生命的創造力。

從前段時間的商業資訊報道指出,IT產業的科學家已做出預言,未來對限制接收資訊量的個人化過濾程式和智慧代理程式軟體,將在幾十年內逐漸盛行,換句話說,科技的進步造就了資訊擴散及取得方面的重要突破,使個人可以輕易地取得資訊,然而可笑的是,我們卻由於大量的資訊導致注意力匱乏,使生活感到痛苦,使學習受到障礙。

相信目前正有許多人正為著學習力不彰所苦,無論是找不到學習的方向,還是抓不住學習的方法,如果要儘早搶救我們的學習力,那麼現在就開始善用我們的注意力吧!

三、 記憶力

重新拾回了注意力,開始踏上學習之路,此時面臨的正是不斷大量地吸收新資訊,讓自己所擁有的知識存量快速積累。然而,這個時候最大的困難點,卻是記憶力越來越覺得不管用的問題,尤其是進入社會之後,才發覺已經不像學生時代能夠一目十行、過目不忘。

我們常常心中有個疑問:“為甚麼他學得總比我快?學得總比我好?”“為甚麼他的記憶力這樣好,而我對於看過或學過的知識卻容易忘記?”“為何他如此聰明、如此反應靈敏,而我卻……?”相信很多人對於上述問題既感興趣,又感困惑。一個人知識的多少,往往取決於他在大腦中記憶了多少學問,對於如何提升學習的能力,大部分的人所知並不全 面,甚至存在著不少的誤解。一般而言,大家都比較關注如何改善學習的方法和學習的內容,卻較少注意到,原來我們大腦的運作,對於學習和行動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如果大腦保持良好的狀態,對於提升學習能力是有莫大的幫助;相反地,如果大腦阻塞,學習、行動和種種反應自然受到影響。身體消化不良,吃什麼也不會吸收;同樣地,大腦運作不良,學什麼也會學不好。

首先,我們從現代醫學的觀點可以知道,大腦是由將近1千個億的神經細胞所集結而成,那麼有多少的儲存容量呢?如果以一份大約40萬字的報紙來看,大概可以把700年的報紙內容裝進去。但是,腦袋擅長遺忘多於記憶,所以俗話說“左耳入,右耳出”這句話一點兒也不假。根據專家的研究指出,如果要毫無遺漏地把所有資訊全部記下,大概5分鐘腦袋就會達到極限,資訊大都在沒有記憶下來的情況下便被刪去,此外,如果承受的壓力上升,會造成皮質類固醇也跟著上升,此時我們的記憶就會下降。所謂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也證明有一半的記憶會在4小時內消失,換言之,如果要背誦課文的話,與其在前晚夜深時死記硬背,不如留待當天早上背誦更為合適。另外一方面,當新增記憶時的情況下,記憶干涉效應會在我們同時間強記類似的東西時,之前的記憶產生減退的現象。

記憶力與遺傳有關,但更主要的是取決於後天的努力,加強我們的學習效果,就是要增強記憶力,究竟怎樣才可以令我們的大腦運作得有效,如何能夠令大腦經常保持最佳的狀態,有效加強我們的記憶力呢?其實增加記憶力是有方法可循的。

首先,我們常常會發現,往往最能留下深刻記憶的事情,常常是一些丟臉沒面子,或是傷感情的往事,所以如果我們常常將學習和情感產生聯絡,那麼對於記憶則會發生一定的效果。拿學習英語為例,在課堂學習時雖然因為說錯了而感到害羞、傷自尊,但留存的印象確實能夠歷久彌新,所以學習語言就是該多講,即使講錯了,反而學得快。因此,事實上我們失敗得越多、記憶便越深刻。

其次,就是有目的、有意識的記憶,一般我們稱之為背誦。背誦的要領其實很多,但是針對記憶力而言,在此引用專家所歸納出,五種比較具有科學根據的原則:

一、全盤理解:一般來說,先作粗略理解,再進行細節部分的注意。過於細微的部分,可留待日後逐步記下來,因為記憶本身就是粗略和含糊的。如果記下理解方法,便可找出不同事物之間的“法則”或“共通點”,也就是所謂的規律、本質、特徵,透過理解來加深記憶。因此,如果能有明確的記憶目標,給自己提出要求,並時時檢查,這樣便可更快、更深刻地理解事物。

二、複習:不在一個月內複習,等於徒勞無功。反覆背誦可以增強記憶,任何概念、公式、詞彙,在第一次背誦時無意識地儲存在頭腦裡面,由於是無意識所以記不出來,不過,當第2次學習時這種潛在的記憶背誦自然地產生幫助,使記憶的印象能夠提高,因此對記憶的物件要及時複習、經常複習,強化它在大腦中留下的痕跡。由此可見,三天讀兩小時會比一天讀六小時更來得有效率。

三、學習的次序:從基礎開始學起,繼而將難度逐步提高,最後必定可以學得好。往往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太過貪多躁進,在此特別給大家提個醒,心急是吃不了熱豆腐的,在學習上沒有捷徑可言,除非你有過人的天賦,不然唯有按部就班、穩紮穩打以及努力付出,才能獲致學習的成果。除此之外,跳躍式的學習也容易造成學習上的障礙,超過目前能力範圍太多的學習內容反而感到無趣,因此要對記憶物件產生濃厚的興趣的話,還是必須循序漸進。對所學的知識有了興趣,就會產生積極的情感和主動的熱情,如此記憶才能比較深刻。

四、睡眠計劃:為了學會新知識,新技巧,學習當日必需有6小時或以上的睡眠時間。睡眠時,大腦會以各種形式去稽核和整理過去的記憶和資訊,有如在視窗系統控制面板裡面的計算機管理工具,透過磁碟碎片整理程式,先進行檔案的分析,然後利用睡眠的時間整理記憶的碎片。做夢就是把腦袋中的資訊和零碎記憶胡亂地聯絡起來的錯誤更新行為,所以有的時候在夢境裡面,會出現時空與人事地物的交錯怪象,然而起床之後,一般只會記起夢境中約百分之一的情節,如果睡眠的質量很好,基本上整理碎片及錯誤更新的過程不會留存在腦海裡,所以我們有時不認為每次睡眠都會做夢。相對來說,有時候熬夜或是連續超過一兩天沒有睡眠的人,一旦超過了頭腦記憶的負荷量,而又沒有利用睡眠去進行整理,短期會顯得精神恍惚,長期來說,對於記憶力會形成嚴重的傷害。

五、生理現象:人體是個複雜的有機體,但是我們如果能夠善於運用生物危機感與生物工學,也能有助於我們的記憶能力。所謂生物危機感,就是一種危機狀態,例如“飢餓”與“冷”。當我們感覺到肚子餓的時候,此時可以增加頭腦的記憶力,所以一般而言,下午3點到晚餐前通常感覺飢餓,此時可以用來記憶。另外,如果我們透過調節室內的溫度,稍為調低使身體感覺到略微涼意,也是有助產生生物危機感,幫助我們的記憶,通常在攝氏22度左右最為明顯。至於生物工學,也可稱為人體工學,有效地運用可以使人體降低疲乏,增進記憶的效果。例如我們可以調整桌面、座椅的高度,座墊的軟硬程度,而溫度、溼度、空氣質量以及光線的明亮度,也是包括在生物工學之內。相反地,如果沒有重視這方面所帶來的影響,極有可能造成健康上的問題,例如:近視、背頸僵硬痠痛、胃痛、感到壓力、心理憂鬱等等,這些結果將導致記憶力更大的衰退。

再次,心理學家也給我們一些長期經營記憶力的建議。例如,吸收足夠的營養,記得補充能夠幫助我們記憶力、提升思考力和腦力,以增加平衡感的食物;還需要多運動,尤其是有氧運動,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們增加腦內的氧氣,可以使腦細胞活化,提升記憶力;訓練自己多思考,利用拼圖、猜謎等方法刺激腦細胞,也能增強記憶力;最重要的是時時刻刻讓自己放輕鬆,可以減少更多的壓力,並可以幫助我們集中精神,增強自己對記憶力的信心,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記得很好。

最後,從幾個前述所提及的原則,發展出值得借鑑的記憶力改善五步驟,提供給大家參考:

一、在學習中,選定自己的學習目標,由小而大,由近而遠,由淺而深,將正在學習的內容與已知的事物聯想在一起。

二、根據第一個步驟,輕易實現了小目標之後,相對來說,對自己的記憶能力開始產生自信,此時進入一種學習的舒暢狀態。

三、排除不良干擾,投入情感和承諾,讓所學的東西來影響你,使自己融入所學的情景之中,更能夠幫助記憶。

四、使用最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學習,無論是聯想、關鍵詞、回憶、故事法,還是透過行動去實際體會。立即重演就是用行動去重複一遍先前所習得的經驗或感受,以加深對所學事物的知覺和體會,透過再體驗而加深對新經驗的記憶,可以提升學習的效果。

五、將所學的東西反覆在心裡時時回想,或是將所學過的內容加以重新安排、整理,這種組織化的結果,可以讓我們記憶更為長久。如果透過機會再將所記憶的內容轉述給第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