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重慶的美食!

川菜,是一首首歡快的生活之歌。

一盤淡黃香脆的鍋巴,傾倒進一勺混合著滾油、肉片、冬筍片、小白菜心、蔥白、泡紅海椒、姜、蒜的複雜混合物,於是,動人心絃的滋滋聲響起,猶如一曲歡快的歌。鍋巴的黃、菜心的綠、海椒的紅、蔥段的白,使眼睛一亮,隨即,肉的香、鍋巴的香,隨著騰起的蒸汽撲入鼻中;夾一箸菜放入口中,肉片滑嫩、鍋巴酥脆,使您同時享受耳福、眼福、香福、口福。全面的感官刺激,使您在大快朵頤之後,心潮澎湃,忍不住要大聲歡呼、歌唱。

筆者出身重慶,在重慶讀小學和中學,18歲上成都,讀大學,參加工作。幾十年來,天天吃川菜,常常做川菜,無時無刻不受到川菜文化的薰陶,產生了一種對川菜刻骨銘心的崇拜和愛。一說起川菜,便心潮澎湃,心中不由唱起歡快的生活之歌。

關於重慶的美食!

筆者自小便是個饕餮之徒,並喜庖廚,畢生探索庖廚之奧妙。這一優點得益於筆者的父親。父親不僅是個美食家,而且從筆者的祖母那裡傳承了一手好廚藝。

記得當年父親在重慶工作,筆者和母親住在江北龍溪鄉下,母親不時要帶筆者進城去看父親。進城後,最大的一件事便是進館子,吃!那是怎樣的一種享受啊,進“頤之時”吃乾燒巖鯉、開水白菜;進“白玫瑰”吃乾燒魚翅、烤全豬;進“蓉村”吃口袋豆腐、旱蒸回鍋肉;進“小竹林”吃蒜泥白肉、連鍋湯;進“小洞天”吃叉燒乳豬、家常甲魚;進“味苑”吃家常海參、牛肉焦餅;進“老四川”吃滷牛肉、燈影牛肉、清燉牛肉湯……

關於重慶的美食!

美食裝在美器上,雪白、翠綠、醬紅相間,那個“色”;魚香、醬香、肉香,那個“香”;醇厚濃郁、五味雜陳,那個“味”。用句成都話說:“不擺了!”

以後,父親工作調動,微薄的工資無法支援家人到大館子去吃,筆者進城只有吃街邊小館子了。這些小館子雖無著名餐館的派頭,做的菜卻一樣好吃。地道的回鍋肉、紅亮亮的“燈盞窩”、蒜苗的清香、豆豉的滋味,一樣色香味俱全;還有兩毛一份的鹹燒白、粉蒸肉,三毛一份的肝腰合炒、醬肉絲,也“巴適”得很!還有一些名店,賣的東西不貴,筆者也偶爾光顧一番:進“雲龍園”吃火鍋;進“會仙樓”吃紅燒裙邊、樟茶鴨;進“高豆花”吃豆花;進“山城小湯圓”吃湯圓;進“九園包子店”吃包子……

再以後,生活越來越困難了,街邊小館也進不起了。父親便在週六帶上各種做美食的原料,回家自己做來吃。記得,父親每週六要回江北縣龍溪鄉“花朝門”鄉下的家中來。從他工作的地方,坐公共汽車到上清寺,下牛角沱,坐輪渡渡過嘉陵江到香國寺河邊碼頭,再從沿江的石板路走上八里地,穿過鄉間原野,才能看到花朝門的家。當年交通不便,這一過程要花兩三個小時。

關於重慶的美食!

常常是天快黑了父親還沒到家,在家翹首以待的母親便要筆者的兄弟姊妹中的一個去接父親。筆者也去接過幾次。筆者常到離花朝門不遠的寨子坪去接父親。父親有嚴重的肺氣腫,他喘著氣,拄著柺杖,艱難地走著。筆者接過父親手中提的各種食品,如鮮肉、花生米、豆腐乾之類,同父親一前一後地走回家。隨著父親哮喘病的加重,父親回家的路越來越困難了,常十步一歇,喘著粗氣。筆者至今還回憶得起父親拄著柺杖、站立喘息,同時眼睛直視前方,看離家還有多遠的神態。

父親一回到家,坐在竹躺椅上,還沒喘息定,便威風八面了。“威威(筆者的乳名),衝蒜!”“五妹,摘豌豆尖!”“六妹,剝胡豆瓣!”所有的人都行動起來,幾個助手上躥下跳也忙不過來。最後,在父親的指揮下,湯燉好了,菜炒好了,全家人美餐一頓。第二天,一家人唯一的事仍是在父親的指揮下,做三餐的準備。

父親本是個文人,是當年一個很出名的老師的得意門生,寫得一手好字,但為生活所迫,纏身於俗事之中。父親雖未如願成為文化人,卻有四川文人的通病——愛庖廚。他不僅會品川菜,而且會做川菜,他從筆者的祖母那裡得到了真傳。

父親還精通每道川菜的典故。父親本是個嚴肅的人,但喝了幾口酒後,話也多了起來。筆者在飯桌上聽過至今難忘的幾個四川才子兼美食家的故事。一個故事是關於金聖嘆的。父親說,金聖嘆因文字獄被判斬刑。臨刑前,監斬官問他有何話說。他說,花生米拌豆腐乾,真好吃!父親在家也常做花生米拌豆腐乾給筆者吃,將豆腐乾切成小方塊,拌上醬油、香油、味素,再加一點炒鹽花生米,拌在一起,真是“別有一種滋味在心頭”,叫人至死不忘。

關於重慶的美食!

還有關於蘇東坡創制“東坡肘子”、“東坡燒肉十三字訣”、“宮保雞丁的‘公案’”、“諸葛亮與饅頭”、“李調元父子重食經”、“文豪作酒傭”、“郭沫若與星臨軒”的故事,都是父親講給筆者聽的

後來,筆者到成都讀書、工作,至今已50餘年,不僅吃貨本性未變,而且饕餮之名愈甚,與成都的美食結下了不解之緣。

筆者愛交朋友,朋友從五湖四海來,筆者第一要務便是讓客人吃一頓地道的川菜,讓客人翹“大拇指”,滿足筆者這個川菜狂的虛榮心。著名科普作家葉永烈從上海來,筆者請他去麻婆豆腐店吃正宗“麻婆豆腐”;義大利專家團來,筆者請他們去“小天鵝”吃火鍋。

50年來,數不清的客人來蓉,筆者陪他們吃遍了成都的美食。進“味之膄”吃回鍋甜燒白,夾一塊油漉漉的甜燒白,伸進嘴裡,燙乎乎地滾過喉嚨,“安逸得板”!進“珍珠圓子”店,除吃珍珠圓子外,還有葉兒粑、八寶飯,“舒服慘了”。進“竟成園”吃糖醋脆皮魚、雞豆花,也是令人難忘。還有,進“努力餐”吃燒什錦、宮保雞丁;進“帶江草堂”吃軟燒大蒜鰱魚、泡菜魚;進“錦江賓館餐廳”吃回鍋肉、鍋巴肉片、魚香茄舟酥鮑;進“芙蓉餐廳”吃芙蓉肉片、炸班指;進“成都餐廳”吃罈子肉、陳皮雞;進“皇城老媽火鍋”吃地道的麻辣燙;進“蜀風園”吃熊掌豆腐蝦、麻辣江團;進“少城小餐”吃骨酥魚、蔥末豬肝;進“蜀苑酒樓”吃水煮牛肉、乾煸苦瓜;進“三義園”吃啞巴焦餅、燉牛肉湯;進“矮子齋”吃洋芋蹄花、青筍燒雞;進“舒肘子”吃焦皮肘子、東坡肘子;進“香風味”吃醃滷菜;進“賴湯圓”吃成都名小吃套餐;進“夫妻肺片店”、“韓包子店”、“擔擔麵店”、“鍾水餃店”、“郭湯圓店”、“珍珠圓子”、“痣鬍子小籠包子店”吃正宗名小吃……

筆者更愛在家中親自掌灶,做“私房菜”招待客人。“私房菜”名副其實,是筆者從父親、母親那裡學到的家傳的四道絕活。四喜圓子用糯米、雞蛋、爛肉、火腿製成,風味獨特;還有紅糖粉蒸肉、歡喜罐湯、鹽水雞,滋味也妙不可言。筆者常用這四道菜招待客人,客人無一例外讚不絕口。

筆者好客,“私房菜”在朋友圈中傳開了。每次聚會,請10個客人要來十五六個。有一次,客人來了幾十個,把“私房菜”的湯都喝乾淨了,家裡的面渣也吃完了,累得筆者和保姆連吃飯的力氣都沒有了。但筆者樂此不疲,因為在製作私房菜待客的過程中,將精氣神貫注其中,享受著創造藝術品一樣的樂趣以及成功後的喜悅。只要聽到客人幾句讚揚“私房菜”的好話,便認為一切付出都值了

這四道私房菜後來用到筆者兒子開的度假村“國香園”的食譜中,成為備受吃貨歡迎的特色菜

筆者於是動了寫作《尋味中國——四川·重慶》的念頭,用筆者畢生同川菜結緣的經歷,同大眾一起欣賞中國四大菜系之首——川菜的各種美食,品味其中的各種味道,感受其中的各種妙趣。這種美,是文化的美、感觀刺激的美,以及製作工藝中所凸顯的美;這種味道,是各種味道的雜陳,在充分調動人味蕾的同時勾起那珍貴的傳統記憶;這種妙趣,是民間美食文化的妙趣,讀者可以在一個個有趣的小故事、名人趣事、名人名店中感受其淵源,別有一番情趣。

同時,在欣賞美的過程中,弘揚川菜的美食文化,特別是民間風俗文化,還順便普及一點兒營養學科普知識,因為這是筆者的本行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