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西葫蘆果真致癌?你和西葫蘆有仇嗎?

去年,在各大新聞媒體上一度熱傳“炒西葫蘆致癌”的各種傳聞,各種社交媒體瘋傳……如下截圖:

炒西葫蘆果真致癌?你和西葫蘆有仇嗎?

炒西葫蘆果真致癌?你和西葫蘆有仇嗎?

這是隨便搜尋就可以看到的結果,真的是這樣的嗎?資訊靠譜嗎?緣何得出結論,西葫蘆是千家萬戶餐桌上經常出現的蔬菜,到底吃還是不吃?

炒西葫蘆果真致癌?你和西葫蘆有仇嗎?

這不是一個最新研究結果,而是香港食物安全中心釋出的研究報告,該中心於2010年至2011年間,共收集了133種食物樣本,包括肉類、蔬菜、豆類及麥製品等。該中心又將22種蔬菜樣本送到實驗室,將它們分別用1200瓦和1600瓦電力的電磁爐不加食油幹炒,時間為3分鐘和6分鐘。結果發現

炒菜時間越長、溫度越高,蔬菜釋放出的丙烯醯胺就越多

,加入食用油炒和幹炒的檢測結果無異。

其中,西葫蘆高溫加熱後釋放出的丙烯醯胺最多,平均每公斤高達360微克,僅低於零食類的薯片(680微克)和炸薯條(390微克)

“丙烯醯胺”究竟是什麼?據何洪巨介紹,它原被認為是工業化學物,但近年發現,高溫油炸、燒烤食物也會產生大量丙烯醯胺,這種物質很有可能致癌。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已將丙烯醯胺列為第二類致癌物。

此外,丙烯醯胺還會損害人體神經系統,攝入高劑量的丙烯醯胺會令人

情緒低落,產生幻覺,甚至失去記憶。

當然,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檢測結果顯示的這個數字是否可靠,

有待於其他檢測來驗證

。而且,炒西葫蘆雖然會產生丙烯醯胺,但是每天吃大概一斤以上,才可能超過安全量。

炒西葫蘆果真致癌?你和西葫蘆有仇嗎?

因此,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所做的實驗本身並非一無是處或值得懷疑,丙烯醯胺對身體有壞處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據此結論就提倡人們別炒某些菜了,並不太合理。平時做飯,

很少人會將蔬菜在滾燙的鍋裡炒那麼久

。六七分鐘就很容易把蔬菜炒焦,影響口感。而且,一般來說,炒蔬菜時,多少會出些水,鍋內溫度會隨之降低,不易達到產生丙烯醯胺物質所需要的高溫。不過,實驗提醒了人們,

炒糊的菜不要吃

2005年,食品新增劑專家委員會(JECFA)根據已有資料,對食品中的丙烯醯胺進行了系統的風險評估,結論是“某些食品中含有的丙烯醯胺可能會成為公共衛生問題(may be a public healthconcern)”。不過,現在並沒有丙烯醯胺攝入量和致癌風險之間的關係資料,也就無法建立“安全標準”,只是建議公眾應該注意膳食平衡,少吃高溫油炸的和高脂肪的食物。

溫馨提示:根據上述科學實驗,也沒有必要引起極大恐慌,只是在烹飪各種蔬菜過程中注意些細節就好:

一、炒菜前先用水焯1分鐘,縮短炒制時間,不過經過兩次加熱,維生素損失會比較多。

二、蔬菜在加工時儘量別切成薄片,因為越薄受熱越快,越容易釋放出丙烯醯胺,最好把菜切成大一點的塊狀。

三、蔬菜能生吃的儘量生吃。

炒西葫蘆果真致癌?你和西葫蘆有仇嗎?

四、蔬菜在加工時儘量別切成薄片,因為越薄受熱越快,越容易釋放出丙烯醯胺,最好把菜切成大一點的塊狀。

五、多用蒸的方法烹調,少用高溫煎炒。

所以外界資訊多渠道的同時,給我們帶來了學習的機會,同時對於資訊的篩選和判斷也給每一個普通老百姓提出了挑戰,多學習和積累還是有思路的,做一個獨立思考的人,冷靜、客觀、科學的對待是長道,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