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注射藥物的8個不良反應,如何應對?

導讀:

目前,用於治療糖尿病的注射藥物主要有胰島素及其類似物、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受體激動劑兩大類,在日常管理中需要給患者進行規範注射的相關教育。今天來講一講注射類糖尿病藥物的8個常見不良反應,其中一些是被大家所忽視的,該如何應對。

1

低血糖

對於接受藥物治療的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水平≤3。9 mmol/L即屬低血糖範疇,低血糖的臨床表現與血糖水平以及血糖的下降速度有關,可表現為交感神經興奮(如心悸、焦慮、出汗和飢餓感等)和中樞神經症狀(如神志改變、認知障礙、抽搐和昏迷),但老年患者發生低血糖時常可表現為行為異常或其他非典型症狀。

當患者出現低血糖反應時,遵循“雙15原則”。但對於嚴重低血糖的患者存在意識混亂,無法飲食,不要強迫患者攝入食物,以免發生嗆咳,應立即撥打120急救。

(1)低血糖食物補充注意事項

1)儘量避免攝入脂肪,因為它會減慢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並且增加過多的能量。

2)服用阿卡波糖出現低血糖時若患者出現低血糖,需要直接服用葡萄糖或蜂蜜,而食用蔗糖或澱粉類食物糾正低血糖的效果較差。

3)低血糖時可以選擇如下方便食用的食品(每種食品均含有約15 g的碳水化合物):2-5個葡萄糖片,視不同商品標識而定(是最好的選擇);或半杯橘子汁,視不同產品而定,約150ml;或兩大塊方糖;或一大湯勺的蜂蜜或玉米汁;或一杯脫脂牛奶,約250ml。

(2)夜間低血糖的防治

患者發生低血糖事件要及時分析原因,要改變不合理的治療方案,在這裡要強調對睡前血糖的管理。如果睡前血糖<6。7mmol/L,需調整降糖藥物或適當加餐。《中華醫學會糖尿病臨床指南》推薦的胰島素泵治療中,指出在易發生低血糖的患者中,睡前血糖應維持在6。7-11。1mmol/L。美國糖尿病學會(ADA)建議,如果睡前血糖<5。6mmol/L或>8。9mmol/L,應增加相應措施調整血糖水平。

藥物調整:

將中效人胰島素換成長效胰島素類似物,這類胰島素的夜間低血糖發生率低;如果患者在晚餐前使用含有中效人胰島素的混合胰島素,發生夜間血糖過低,而減量後餐後血糖又升高,可將短效人胰島素和中效人胰島素分別注射:晚餐前注射短效人胰島素,睡前注射中效人胰島素(注意劑量的調整)。

2

體重增加

胰島素治療引起的體重增加是2型糖尿病患者維持胰島素治療的主要障礙之一。而超重或肥胖可能會增加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值得關注。

(1)胰島素增加體重的可能原因

1)胰島素治療使血糖得到更好的控制,從而降低尿液中葡萄糖的排洩量,能量得以儲存。

2)胰島素本身具有直接促進脂肪組織合成的作用。

3)胰島素治療常見不良反應是低血糖,低血糖會導致患者防禦性進食,從而攝入更多的能量。

根據這些可能增加體重的原因,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可以有效防止注射胰島素的患者體重增加。

3

過敏

動物胰島素可能引起過敏,相比來說基因重組人胰島素和胰島素類似物過敏機率小。胰島素過敏主要有全身過敏反應和區域性過敏反應,且區域性過敏反應的比例遠高於全身過敏反應。

如果使用胰島素髮生過敏反應,處理原則為:

立即停止用藥或更換劑型,及時加用抗組胺藥物進行抗過敏治療,或採用脫敏治療。

胰島素脫敏治療:

進行胰島素脫敏治療時,可以將胰島素與生理鹽水稀釋、混合,稀釋到0。1ml生理鹽水含0。001IU胰島素,隨後進行胰島素皮試,若未出現過敏反應,則每15-30min加倍注射1次,直到需要量,或每4h皮下注射1次,逐漸加倍,直至需要量。若出現休克等症狀,立即給予糖皮質激素治療,並皮下注射腎上腺素1。0 mg。在脫敏治療中途不宜停用胰島素,以免日後再使用胰島素時出現過敏反應。

為了防止過敏,除了合理選擇胰島素之外,在注射胰島素時,一定要選擇合理的注射方式,並經常更換注射部位,在注射後需要用熱毛巾溼敷。

4

視力模糊、水腫

視力模糊:

胰島素治療時,因血糖迅速下降,致使晶狀體和玻璃體中的滲透壓下降,水分溢位,屈光率下降而致遠視。患者自覺視物模糊,3周左右自行消失,無須特殊處理。

水腫:

部分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島素後出現腿部或全身性水腫現象,稱為胰島素水腫,好發於面部和四肢。患者常在清晨照鏡時發現眼瞼水腫,或在晚上洗腳時發現足背部或踝部腫脹。如果腎功能基本正常,即考慮與胰島素有關。

注射胰島素後發生水腫是因為胰島素具有刺激抗利尿激素釋放及引起水鈉瀦留等作用,使尿量減少,水和電解質失衡而發生水腫。血糖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患者可因持續性高血糖造成滲透性利尿而有輕度失水、失鈉及細胞外液減少問題,在給予胰島素使血糖得到控制之後,消除了高血糖的影響,解決了原先的失水、失鈉問題;加之胰島素具有促進腎小管回吸收鈉的作用,因此,在胰島素治療初期可能會引起水腫發生。

5

噁心、嘔吐

GLP-1受體激動劑最常見的不良反應為胃腸道不適,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腹痛、消化不良和食慾下降等,以噁心發生率居多。大多數胃腸道反應均為輕至中度,呈一過性,很少會導致治療停止。為減少胃腸道反應,可從小劑量起始,逐漸加量,在患者可耐受的情況下,儘量避免停藥。

6

皮下脂肪增生及萎縮

許多糖尿病患者長期注射胰島素後,注射部位的皮下組織出現增厚的“橡皮樣”病變,質地硬,或呈瘢痕樣改變,這些病變稱為皮下脂肪增生。脂肪增生為脂肪細胞增大和脂肪組織腫脹和(或)硬結。

(1)如何避免脂肪增生

1)選擇提純工藝好的胰島素產品。

2)按規範輪換注射部位。

3)勿重複使用針頭。

4)每次注射點之間間隔至少1 cm。

5)醫護人員應注意患者體型與所用的針頭長度、注射角度是否適當。

(2)脂肪萎縮並不常見

隨著低純度胰島素使用的減少,脂肪萎縮已較為罕見,但在使用短效和長效胰島素類似物的患者中還可發現脂肪萎縮。當在脂肪萎縮部位注射時,胰島素的吸收發生顯著波動。脂肪萎縮可能隨著時間而消退,可能與未進行注射部位輪換和針頭重複使用有關。

7

疼痛

研究證實,在各種導致患者接受胰島素治療依從性差的原因中,因注射疼痛導致的不願進行胰島素治療的比例達50。8%。

(1)減輕注射疼痛的指南推薦

1)室溫儲存正在使用的胰島素。

2)如果使用乙醇對注射部位進行消毒,應於乙醇徹底揮發後注射。

3)避免在體毛根部注射。

(2)關於注射針頭的改進

1)更短的針頭,更小的直徑及最小穿透力的針頭可使疼痛最小化。

2)每次注射均使用無菌的新針頭。

3)與錐形針管設計相比,柱形針管設計,顯著降低穿刺操作對面板組織的損傷。

4)針頭刺入面板應平滑前進,而非突然用力刺入。

5)注射的胰島素劑量較大會造成疼痛,這時可將胰島素劑量拆分或提高胰島素濃度。

6)近年來出現的無針注射,降低了患者對於用藥的牴觸心理,有利於提高患者的用藥依從性及治療效果。

8

出血和瘀血

應使患者放心,注射部位區域性出血或瘀血並不會給胰島素的吸收或糖尿病管理帶來不良後果;出現頻發或過度的出血和(或)瘀青時,應仔細評估注射技術並確認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礙或使用抗凝藥物。

透過應用腹部注射定位輪換卡,可對糖尿病患者腹部胰島素注射進行具體定位,規範輪換皮下注射部位,可有效降低皮下出血發生率。

本文內容摘錄自:

天津科技翻譯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糖尿病藥物注射臨床護理管理手冊》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