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南宋可以維持150年南明就不行?1234年2月9日孟珙

為什麼南宋可以維持150年南明就不行?1234年2月9日孟珙

薩沙歷史上的今天。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為什麼南宋可以維持150年南明就不行?1234年2月9日:孟珙的南宋軍隊和塔察兒的大蒙古國軍隊聯合攻破蔡州,金哀宗自盡,金末帝身亡,金朝滅亡。

為什麼南宋可以維持150年南明就不行?1234年2月9日孟珙

為什麼南宋可以支援100多年,南明迅速就垮臺了?

南宋和南明不是同一個概念。

為什麼歷史上會出現南宋這個王朝?

主要是北宋政權錯誤的軍事戰略,導致首都暴露在敵人的軍事威脅下,被敵人攻破。

客觀來說,北宋將首都建立在開封就是一個昏招。

北宋是後周的延續,後周是五代十國時期最後一個北方國家。

整個五代十國時期,中原王朝始終受到北方遼國契丹人的威脅。

契丹人控制了燕雲十六州,重兵集團隨時可以進入華北大平原,殺到開封城下。

遊牧民族最強悍的地方,在於有強大的騎兵集團。

在古代,無論世界哪個國家,步兵都難以正面對抗騎兵。但騎兵也有侷限性,就是對地形要求較高,在平原才能發揮百分之二百的威力。

任何一個以步兵為主的國家,理應避免在平原同敵人騎兵集團作戰。

如果違背這個原則,這個國家往往都會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北宋就犯了這樣的愚蠢錯誤。

自然,如果北方遊牧民族實力比較弱小,中原王朝還可以不太在乎這點。

可惜,契丹人建立的遼國是很強的,建立以後始終是中原王朝的巨大威脅。

北宋之前的五代十國,北方五代統治者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共五國。

其中後唐是被後晉帶著契丹大軍打垮的,諷刺的是後晉稍後也被契丹軍隊消滅。

契丹人本來可以佔據中原,因不適應華北氣候,傳染病肆虐,加上游牧制度無法統治農耕民族,這才放棄華北迴到北方。

後漢劉志遠撿漏建立王朝,完全是契丹人讓給他的江山。

而後周郭威篡奪後漢以後,一些想要北伐奪回燕雲十六州,消滅北方契丹人的巨大威脅。

後周最後一個皇帝,柴榮在北伐燕雲十六州時重病被迫班師。

可以說,五代十國北方五個朝代,有四個朝代的興衰存亡同北方契丹人有關係,來自北方的威脅非常大。

北宋建立以後,就軍事上來說非常不利,尤其是首都開封直接暴露在敵人威脅之下。

北宋曾多次試圖奪回燕雲十六州,然而契丹軍隊還是很強大,幾次戰爭都沒有成功,有的還是慘敗。

到了宋徽宗時代,北宋已經陷入頹勢,各方面都衰落下來。

相反,女真大軍突然崛起,摧枯拉朽的打垮契丹,建立了金國,仍然控制著燕雲十六州。

此時金國軍隊是滿萬不能敵的強盛時代,在全世界都難以遇到敵手。

北宋禁軍則腐敗、無能、戰鬥力低下,雙方軍力相差極大。

在這種關鍵時期,北宋並不遷都而是繼續在開封死守,等於坐以待斃。

金國在2年內連續兩次圍攻開封,北宋第一次勉強守住,第二次開封就被攻破,這就是靖康恥。

北宋滅亡,只是王朝北方領土大體淪陷,南方地盤卻大體完好。

早在魏晉後期的南北朝時期,中國的經濟中心和人口就開始南遷。

到了宋代,南方和北方的地位已經逆轉。

即便是南宋初期的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中國南方的南宋有3000多萬人口,北方的金國則只有2000萬人口,雙方經濟也有很大差距。

南宋保持南方半壁江山,也足以維持軍政統治,可以同強敵長期對抗。

北宋的滅亡,可以說是皇帝過於昏庸的軍事失誤導致的,國內遠沒有到明末那種內部瓦解的地步!

在宋徽宗時代,雖然有民眾的起義反抗,規模還是有限的。我們熟知的宋江,只是山東一夥流寇,不成氣候。江南方臘起義倒是差點形成燎原之勢,但宋軍不到半年將將其打垮。

總體來說,宋朝各方面還沒有到民不聊生、揭竿而起的地步。

北宋本不應該滅亡,如果無能的宋徽宗能夠及時遷都到南方,即便黃河以北淪陷也沒什麼了不起,將來還有反攻奪回的機會。

另外,戰亂中南方各省的地方政府完好無損,趙構稱帝以後順利控制整個南宋地區,沒有什麼大規模內訌情況。

北宋滅亡後,南宋一樣可以堅持100多年,最終被蒙古人花費40多年才消滅。

南明就完全不同。

明朝是內部崩潰的,就如同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一樣。

中國歷史上存在四次小冰河期,分別是商代末期、漢朝末期、唐代末期和明代末期。

明末正好位於最後一次小冰河時期,出現大面積的天災。

明朝政府也陷入腐敗和混亂中,根本無力救災,導致農民叛亂。

全國都很殘破,國家經濟崩潰,連基本的軍費都無法維持。

如果沒有外敵滿清,這就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司空見慣的改朝換代。

中國歷史的朝代經濟規律,就是這樣的。

王朝初期人口稀少,耕地較多,農民大多擁有自己的土地,官僚、貴族、地主也掌握部分土地。人少地多,無論農民還是地主都有足夠的土地,可以實現共存的局面。

但是,中國長城以內的土地是有限的。幾十年後人口激增,農民的土地不夠了,即便大量開墾荒地也不能應付大量的人口。

同時,官僚、貴族、地主開始利用權力和財富聚斂土地,形成大面積的土地兼併。作為一個農業王朝,農民沒有土地也就無法生存。

在每個王朝中後期,都會出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人口非常多,耕地總面積達到歷史頂峰,糧食總產量也高得驚人,似乎國家欣欣向榮。實際上,此時達到國家的臨界值,人均糧食是大大減少的。

清朝初期的人均糧食產量,在1665年康熙時代初期為1183斤,當時到1700年康熙晚期為1245斤。

隨後就開始下降,康乾盛世最後一年,1795年嘉慶皇帝上臺時,人均糧食為867斤,減少了很多。

從1665年到1795年,滿清糧食總產量從1160億斤,提高到2500億斤,增幅明顯。

無奈人口增加速度更快,所以人均糧食反而大大減少。

這就是王朝的關鍵時期!

此時中央政權進行變法,減少農民的土地壓力,或者像宋朝一樣透過對外貿易減少農民的壓力,王朝就可能中興一段時間,比較遲的進入崩潰期。

遺憾的是,王朝或早或遲都會陷入這個崩潰期。

這個崩潰期大多是遭遇連續的天災,比如中國歷史上四個小冰河時期,要麼就是強大外敵的入侵,導致耗費鉅額軍費應付。

人多地少的矛盾,已經無法解決。

尤其是天災下出現大量老百姓餓死的情況,王朝政府根本是無力救災的。比如滿清光緒時期的丁戊奇荒,3年餓死了1300萬人,2000萬人逃荒到外地。這場特大旱災遍及北方河南、山西、陝西、河北、山東、山西,時間是1875年。

餓死上千萬人口,還是在清王朝國內穩定時期,又可以透過海外貿易購買糧食,足可以想象更久遠的中國古代是什麼局面。

古代的老百姓眼見橫豎都是死,必然會起來反抗,這就是農民起義了。

農民起義的真正意義,不是說推翻了原有的朝代,而是在連續不斷的天災和戰亂中,導致全國人口大減,甚至出現千里無人煙的情況。

唐朝鼎盛時期,人口高達8000多萬,經過黃巢農民起義以及五代十國的戰亂,北宋建立的時候人口才3000多萬。

同樣的道理,明代人口鼎盛時期近2億人,到了滿清建立後的順治時期,人口才1。2億。

透過農民起義和戰亂造成的人口銳減,王朝再次實現了人和土地的均衡,開始另一個迴圈。

而北宋根本沒有到這個階段,只是明朝達到了。

明朝是從內部崩潰的,如果沒有滿清存在,就會是常見的改朝換代,由李自成或者張獻忠建立下一個王朝。

就李自成或者張獻忠來說,也沒什麼了不起的,他們勝利只是撿便宜罷了。

滿清同樣是撿便宜,實力比李自成、張獻忠更強,當然就會獲勝了。

就南明政權來說,除了四分五裂以外,它也沒有像樣的軍事力量。

當時明軍北方主力,不是在關外被滿清殲滅或者投降,就是在同農民軍的持續作戰中,消耗殆盡。

由此,南明最強的左良玉,表面上有十多萬人馬,卻連李自成的農民軍都打不過,戰鬥力很弱。這些軍隊類似於武裝難民,只是虛張聲勢而已,不堪一擊。

清軍南下以後,左良玉的兒子左夢庚見清軍輕鬆擊潰李自成部,知道自己不是對手,直接率部投降。

再說通俗點,明朝是一定會滅亡了,只是誰上臺而已。

北宋還沒到滅亡的時候,是被宋徽宗這個傻鳥意外折騰滅亡了。

宣告:

本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