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了,但還是很乏力?這兩個誤區,讓你在職場上“負重前行”

經常會有人問到,

有哪些對職場發展有益的習慣呢?

勤勉、保持學習、定期覆盤等這類習慣大家基本上都已經知道,我們就不再討論了,今天來聊聊大家很容易忽視的一個重要習慣吧,

那就是休息。

很多人或許會有異議,尤其是996盛行,加班已經成為職場主流的現在,休息為何是對職場發展有益的習慣呢?

那麼首先,讓我們瞭解下為什麼職場上需要休息吧。

職場上,我們為什麼需要休息?

1、職場壓力已帶來嚴重後果

職場上的壓力有多大呢?

相信很多職場人都有體會。

大量的工作和無休止的加班;加薪幅度永遠趕不上通脹速度,還有複雜的人際關係等,每一樣都像一座無形的大山壓在職場人的身上。

有資料顯示,目前在我國一線城市,

白領亞健康比例高達76%,處於過勞狀態的已接近60%,真正意義上的“健康人”比例不到3%。

而亞健康狀態也將會影響職場人士的工作效率、生活質量,還導致嚴重脫髮、記憶力減退、引發慢性疾病、猝死、過勞死等後果。

職業病、猝死、抑鬱症在當今社會已並不鮮見,這些的多發在證明狀況嚴重的同時,也在提醒我們:該休息了。

而《嚮往的生活》這類慢綜藝的火爆、李子柒的走紅,養生日漸的低齡化也透露著大家對休息的渴求。

休息了,但還是很乏力?這兩個誤區,讓你在職場上“負重前行”

2、休息更有利於工作的進行

《有效努力》一書中提到,

2014

年蓋洛普民意調査顯示,有

39%

的美國人每週工作超過50小時,

18%

的人每週工作超過

60

小時。那麼,加班給他們的工作帶來了什麼好處呢?

斯坦福大學的研究表明,

幾乎為零。

隨著時間的增加,生產效率急劇下降,“那些投入

70

小時的人在那額外的

15

小時內並沒有更多的產出” ,他們創造的只有給自己的壓力。

與此同時,研究人類表現的作者Brad Stulberg提出了這樣一個公式:

“緊繃+放鬆=成長”。

他認為,如果缺乏放鬆,人們就更難以自我提升。

而曾有APP分析了職場人士的電腦使用情況,結果發現,工作效率最高的10%使用者在全神貫注工作平均52分後,會有約17分鐘的休息時間,這一資料也與上面的成長公示相吻合。

所以,為了更高效的工作,我們也需要休息。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為什麼需要休息了,我們準備開始休息,但問題接踵而至,我們對休息的理解上,還存在著一些誤區。

休息了,但還是很乏力?這兩個誤區,讓你在職場上“負重前行”

關於休息的誤區

1、休息=身體休息

第一個誤區就是,很多人都深深的以為,“休息 = 讓身體休息”,於是,當他們感覺疲憊時,往往會選擇睡個好覺、輕鬆度假、泡溫泉等讓身體休息的方式來放鬆。

當然,採取這種方式讓身體獲得休息確實很重要。但是,有些疲勞無法因此而消除,

那就是大腦疲勞。

大腦疲勞和身體疲勞有著根本性的差別。身體再怎麼休息,大腦疲勞還是會在不知不覺中不斷積累。而大腦疲勞在持續不斷的慢性累積後,會導致人在各個方面的表現變差,嚴重時甚至還會造成心理疾病。

對此有些人可能不以為然,並認為:“只要發個呆,大腦不就可以休息了嗎?”但遺憾的是,無論你怎麼無所事事浪費時間,你的大腦都不會因此而獲得休息,反而可能會持續消耗大量能量。

耶魯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系博士久賀谷亮在他的著作《高效休息法》中提出了“DMN(Default Mode-Network,預設模式網路)”觀點,因為

大腦雖然僅佔體重的2%,但卻是消耗著身體20%能量的“大胃王”。

而大腦消耗掉的這些能量的大部分都用在了DMN上,也就是“大腦能量吞噬者”這個大腦回路中。

所謂的DMN,是指由內側前額葉皮質、後扣帶皮層、楔前葉、頂葉頂下葉等構成的大腦網路,

它會在大腦未執行有意識活動時自動進行基本運作。

休息了,但還是很乏力?這兩個誤區,讓你在職場上“負重前行”

據科學研究,DMN這個腦內網路結構佔了大腦能量消耗的60% ~ 80%。也就是說,

即使是發呆、放空自己,只要DMN持續過度運作,大腦就永遠不會獲得休息。

那種“明明一整天都在發呆,但還是很累”的感覺,就是DMN過度運作的結果。換言之,如果不抑制DMN的活動,即便度再多的假期你將無法獲得真正的休息。

2、放鬆=充實

第二個誤區就是,很多人的放鬆其實是在充實自己。

這樣說,可能有很多人會疑惑,那我們來說一下他們的區別吧。

充實自己是帶著目標去生活或學習,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而放鬆則是沒有目標,不追求結果的。

休息日裡,很多人會選擇的跑步、讀書、畫畫等活動來放鬆自己,雖然意圖是放鬆,但卻不是不追求結果的。

拿跑步來說,很多人跑步不是為了感受雙腿邁動時的節奏,粗重喘息時的快感,而是想要讓自己的身體變得更健康,身材更有型,可能還有精神上的愉悅等。

這並不會讓你真正的放鬆,而且跑步時很多人還會糾結跑步姿勢是否好看,跑步的節奏該怎麼調整,或者要跑多少朋友圈打卡的時候才能看著更棒等等,這些更讓我們與真正的放鬆背道而馳。

再拿畫畫來說,有多少人畫畫是單純享受塗抹的那一瞬間呢?我們更多的是期望自己畫技的提高以及畫完的成品。如果達到自己的期望,那麼我們還能收穫精神上的愉悅,而如果努力了還是達不到自己的要求,那帶給自己的就是煩躁和負擔了。

休息了,但還是很乏力?這兩個誤區,讓你在職場上“負重前行”

只要有目標和期待,我們就會在意,而這份在意讓我們離放鬆越來越遠。

所以很多人在休息日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以為是在放鬆自己,但實際上並不是,而是在充實自己。

充實自己沒有問題,

有問題的是這種所謂的放鬆幾乎堵死了我們日常壓力的宣洩口,讓我們以為自己已經放鬆過了,然後帶著精神上的疲憊再次投入到工作中。

瞭解了關於休息的兩個誤區後,我們到底該如何正確而高效的休息呢?

如何高效的休息

耶魯大學精神醫學系博士久賀谷亮在他的著作《高效休息法》中提到,其實,

疲勞感本身是一種大腦現象。

大腦的疲勞感比身體上的疲勞感來得更快,當大腦感到疲累時,它會立即將“好累”的訊息傳達給身體,讓身體發出疲憊的訊號。因此,當我們身體筋疲力盡時,往往大腦己經先疲憊不堪了。

所以,相對“身體休息法”,我們更應該掌握“大腦休息法”,這樣才能更好的避免大腦和身體疲勞。那麼,我們該如何讓大腦休息呢?

從前面的內容我們可以知道,如果想要大腦休息,有效地抑制DMN是非常重要的,美國馬薩諸塞大學副教授賈德森·布魯爾發表的報告稱,

正念(Mindfulness)是現階段最具有科學理論支援並且最好的大腦休息方法。

休息了,但還是很乏力?這兩個誤區,讓你在職場上“負重前行”

谷歌公司給正念下了這樣的定義:

不做任何評價和判斷,主動地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的經驗上。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這是東方式冥想的老調重彈,但實際上正念已經成為一種在尖端腦科學領域和精神醫學領域都非常受重視的科學休息法。

正念能夠抑制DMN的關鍵部位——內側前額葉皮質和後扣帶皮層的活動,也就是說,

正念可以避免雜念對大腦能量的消耗,這也是正念讓大腦休息的基本原理。

近期有美國學者對十年間共21項對正念的研究做了整合分析,並發表了研究成果:

正念通常會在8個區域對大腦結構造成影響,包括額極(後設意識)、感覺區和島葉(對身體感覺的意識)、海馬(記憶)、前扣帶皮層、眼窩額葉皮質(自我與情緒的調整)、上縱束與腦梁(負責左、右大腦半球之間的傳輸)等,並且在這些部位都觀察到了顯著的結構變化(容量、密度等)。

也就是說,正念不僅能消除疲勞,還能進一步預防疲勞。那麼正念應該要怎麼做呢?

1、正念呼吸法

呼吸是意識的錨,正念正是透過呼吸來調整我們的意識,下面給大家介紹正念呼吸法的具體步驟:

採取基本姿勢

坐在椅子上,稍微挺直背部,離開椅背;

腹部放鬆,手放在大腿上,雙腿不交叉;

閉上眼睛。如果採用睜著眼睛的方式,則望向前方2米左右的位置。

用意識關注身體的感覺

感受與周圍環境的接觸。比如腳底與地板、屁股和椅子、手和大腿等等;

感受身體被地球重力吸引。

注意呼吸

注意與呼吸有關的一切體驗。注意透過鼻孔的空氣、每一次呼吸時胸部與腹部的起伏、呼氣與吸氣之間的停頓、空氣溫度的差異等等;

不必深呼吸,也不用刻意控制呼吸,感覺像是“等待”呼吸的自然到來;

也可以為呼吸貼上“1、2、3……”的數字標籤,這樣效果更為明顯。

抵抗雜念

一旦發現自己浮現雜念,就將注意力重新拉回來;

產生雜念是正常的,不必苛責自己。

正念呼吸法的關鍵點是:5分鐘也好,10分鐘也好,重要的是

每天都能實踐,而且最好是在每天的同一時間、同一地點進行,因為大腦最喜歡“習慣”。

當然,除了正念休息法,消除大腦疲勞還有其他的休息法:

休息了,但還是很乏力?這兩個誤區,讓你在職場上“負重前行”

2、消除“猴子思維”

當思慮和雜念過多時,它們就像猴子一樣在我們的大腦中喧鬧,消耗大量能量,導致大腦疲勞、睡眠質量下降等,透過下面的幾個步驟,我們可以消除大腦中的“猴子思維”:

扔掉“胡思亂想”

給想法貼上標籤,尤其留心那些想了很多遍的事情;

想想吧那些已經“受夠了”的想法提出大腦的感覺。

找到例外

一直出現同樣的想法,是不是因為設定了同一個前提?

想想一直糾結的想法是否有反例?

站在先賢的角度看待問題

自己尊敬的人或歷史上的偉人會怎麼處理呢?

他們會不會把“雜念”和“心懷雜念的自己”等同視之呢?

不要判斷好壞

是否用了不屬於“當下”的其他標準來評判事物?

注意,“不做道德評判”

探索原因

找出該想法為何會不斷浮現的原因(是因為願望沒被實現嗎?)

從自己的“深層需求”出發,開始重新思考。

消除“猴子思維”對

抑制總是重複出現的思慮和雜念

很有效果,進而能更好的消除大腦疲勞,所以,當某個想法總是在我們的大腦中重複出現時,不妨試一下。

休息了,但還是很乏力?這兩個誤區,讓你在職場上“負重前行”

3、培養“正面情緒”

工作中,我們總會遇到一些怎麼看都看不順眼的人,而且,實際上工作上的壓力很多是來自於人際關係。如果總是因為這些人讓自己的情緒保持在厭惡、憤怒等消極情緒上,我們的大腦也會日益的疲憊,所以,不如花些時間多培養些積極向上的情緒,來放鬆我們的大腦。

保持正念的意識狀態

將平常的正念冥想持續做10分鐘(即正念呼吸法);

注意力從消極情緒重新集中到“當下”。

想起那個“讓你不爽”的人

內心浮現那個給你造成壓力的人;

關注想起他(她)時,身體的感覺與內心的變化。

在心中對他(她)默唸以下句子

“希望你能避開各種危險,平平安安。”

“希望你幸福、安心自在。”

“希望你身體健康”。

這類“正面情緒”可以很好的抑制DMN的活躍,讓我們的大腦放鬆,而且,這種情緒與其說是諒解他們,

不如說是他們並不值得我們浪費精力。

休息了,但還是很乏力?這兩個誤區,讓你在職場上“負重前行”

在最後,我們用《高效工作法》裡的一段話做個結束語:

一切從此刻開始。

或許只是幾分鐘的冥想,但對我們的大腦來說就是一個改變的契機,對我們的職場或許也是一個改變的契機。

讓自己好好休息一下吧,

一切從此刻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