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扛不住電池漲價,汽車業慌了?別急,還有3個變數

比亞迪扛不住電池漲價,汽車業慌了?別急,還有3個變數

比亞迪公佈了自己的新能源車調價計劃和數字之後,中國市場裡玩電動車的企業們,基本上都顫抖了一下。畢竟,這是唯一一家從原材料開採到提取,再到先進技術開發與製造全體系鏈的汽車企業,而且,在轉型過程中,比亞迪也是第一個完成新能源銷量超越傳統技術比例的企業。

當市場標杆企業給出了新的變化之後,顯而易見的一點是,這個行業也會隨之而動。而且,這一次的相關壓力中同時出現了非可預期變數,鋰的相關成本大幅上漲,於是,行業的變化可能要比之前更快更大。

汽車行業有必要慌張嗎?滲透率剛剛突破20%後有可能停滯或回滾嗎?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計劃有可能暫停嗎?

以當下的視角來看,其實還存在新的變數。

對行業而言,調價多少才算正常,比亞迪的調價是否算狠

實際上,在眾多車企的新能源計劃中,調價應該發生的時間點被集中在Q1結束Q2開始,3月底4月初的時間點,因為還能收穫相應的退坡前紅利。但,當下影響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除了已經提前可預知的進一步退坡30%之外,還同期發生了動力電池相應材料的成本快速上漲。

比亞迪扛不住電池漲價,汽車業慌了?別急,還有3個變數

當下,鈷、鎳、錳、鋰均在2021年發生明顯上漲,動力電池行業也在不斷調整相關策略,如去鈷化來穩定成本,但不幸的是,在眼前壓力最大的上漲來自於鋰。

佔據動力電池成本比例約90%的正極材料,影響巨大。如今的動力電池成本上漲,在45%-50%左右,磷酸鐵鋰略低/三元鋰電池略高。

六氟磷酸鋰的價格,目前在55萬元/噸左右,年漲幅超400%;

電池級碳酸鋰價格,目前在35萬元/噸左右,仍在上漲;

氫氧化鋰價格,目前在30萬元/噸左右,仍在上漲。

且,當前,原材料上漲並非只是中國車企/動力電池產業所面對的問題,而是全球性的供應鏈升級、原材料開採等需要解決的問題。

比亞迪扛不住電池漲價,汽車業慌了?別急,還有3個變數

眾多媒體也給出了相應的新猜測,在供需關係發生明顯變化的當下,加之全球車企都開始發力新能源汽車,很可能會進一步出現“電池荒”局面。在2021年Q4,一系列歐洲車企/政府部門,已經給到了相關預警“現有原材料供應有限制,在車企撒錢的同時,市場活躍度因供應鏈變低”。

以此來看,當下的新能源汽車調價,如果按“電池荒”的推演,實際上可能只是開端,且尚處利好。

再看比亞迪的相關調價,以及汽車行業的相關新能源汽車調價,你我能擁有一個關於車企對消費者態度的大體判斷。

比亞迪扛不住電池漲價,汽車業慌了?別急,還有3個變數

比亞迪的調價範疇在1000元-7000元,在相關訊息釋出之後,我們對比亞迪4S店進行了相關走訪,調價的方式整體是“熱銷車型的調價較小,基本處於1000-3000元,原本價格較低/銷量相對較低的車型,調價幅度較大”。也就是說,在比亞迪的調價邏輯中,目前是處於較合理且可控狀態,視下一步發展狀況再做進一步調整。

從目前已經發布的車企官方訊息中,除了比亞迪的直接調價外,還有3類解決方案。

1。溫柔調價模式,如不調價-原有終端優惠減少,調價-但給出相應的其他補償方案。幾何汽車屬於前者,小鵬(金融分期利率)、零跑(金融分期優惠)、尤拉等屬於後者;

比亞迪扛不住電池漲價,汽車業慌了?別急,還有3個變數

2。轉嫁至消費者模式,一貫以來在對待消費者態度/自我發展方面十分強硬/強勢當特斯拉,選擇即是直接漲價,讓消費者買單的邏輯,當然鑑於特斯拉的價格經常變,能留給消費者的自然是“萬一賺了呢”;

比亞迪扛不住電池漲價,汽車業慌了?別急,還有3個變數

3。硬抗或待定模式,一些體量較大的企業,當下大體處於此模式,如廣汽埃安的不漲價,再如南北大眾處於待定狀態,但之前給出了8600元的相關宣傳字樣。

從新能源汽車的當下狀態看,各大車企除特斯拉之外,基本均在合理對消費者市場進行操作。在進一步等待下一步的市場整體變化。

3個變數,存在於哪?

下一步的市場整體變化,可能來自於哪兒?

首當其衝的,還是汽車企業自身。包括電池技術、製造、營銷態度等,以前者的可執行難度最高,後兩者的落地能力較好。電池技術,對各大車企而言目前均處在高難度,但很多前瞻性佈局其實是已經收穫了利好。如,特斯拉的4680電池今年開始大規模量產,對原材料的利用率更高,分攤成本;比如大眾的標準化電芯,雖不能在今年落地,但隨著後續完成規模化,也能實現進一步分攤成本。但除此之外,當下眼前可見的其他解決方案,對於汽車企業/動力電池廠來說,都不多。

比亞迪扛不住電池漲價,汽車業慌了?別急,還有3個變數

製造與營銷態度方面,主要的落點在於車企對市場份額/自身利潤多少的權衡。如,是否放棄部分自身利潤,保持價格,或者砍掉部分非必要配置,來維持價格,或者在製造技術上進一步創新,例如特斯拉的一體式車身,來降低基礎成本。

第二個變數,關於政策調控。

比亞迪扛不住電池漲價,汽車業慌了?別急,還有3個變數

鑑於汽車的高政策依賴度,我國當下的主線是“碳達峰”“碳中和”,也隨之“路線2。0”等不斷落地。可以預見的一點是,汽車產業作為碳中和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發揮十分重要的調節作用。當下,國補退坡屬於行業可預見的合理範疇,原材料上漲尚處於待進一步發展觀察的範疇,如真正開始如“晶片荒”一般的局面,相關的介入預計會快速達成。

但,對於汽車企業而言,不應對外力有過多的依賴,還要看後續的市場狀態。

第三個變數,全球相關技術的新突破。

與傳統燃油汽車之間的邏輯鏈條不同,新能源汽車因為需要使用大量的化合物、金屬元素等,並不明確形成如“石油-內燃機”般的絕對單一供需關係。鎂的供應,全球主要依賴中國,稀土的開採與加工亦如此。新能源汽車產業中,幾乎沒有一個國家能同時掌握對基礎材料的控制權,並以此形成對外限制。

也因為如此,全球當下在不斷對元素的開採與利用做出技術創新,且創新速度較傳統工業時代更快。除了新的資源勘探之外,全球有眾多初創公司在嘗試新的原材料開採模式,如從河水中提取鋰元素等。

再如,目前全球的汽車巨頭中,戴姆勒、BMW已經開始不斷執行可迴圈/可回收理念,這同樣進一步讓企業擁有生命力與抗風險能力。

寫在最後:

儘管擁有著一系列變數,但實際上車企所面臨的壓力還是巨大的。從悲觀的一面看,這會讓消費者在一定時期內的購買成本有所上漲,甚至還可能發生車企為了追求利潤,透過較大減配降低使用者體驗,甚至其他。

而從好的一方面看,更大的壓力之下,會進一步完成對市場的洗牌,讓先進企業/優秀企業繼續存活,並完成更充分競爭。而原本存在於市場中的低質企業,則會在新一輪壓力中,儘可能的被清除。

市場永遠在變化,這是一貫鐵律,2022年的新能源汽車是否該被悲觀看待?當下,大可不必。因為從中長期來看,先進技術對傳統技術的迭代更替,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