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懶惰不是我的錯,都是大腦要害朕

「書評」懶惰不是我的錯,都是大腦要害朕

書名:

《懶惰腦科學》

作者:

(法)鮑里斯·薛瓦勒 (法)馬修·博伊斯岡蒂埃 著

出版社:

長江文藝出版社

全人類都有一個共同的偏好——立flag。

每到歲末年初,朋友圈裡必然會湧出一幫“有志之士”,爭先恐後地貢獻出自己的新年flag:瘦10斤;今年要讀完12本書;從下個月開始就要認真起來;買了運動裝備,我總會運動的吧;再放縱一個月,一定開始複習……

然而口號喊得多響,打臉就來得多快。上一秒還沉浸在如同開掛中的快感中,下一秒就不得不垂頭喪氣地向現實低頭。

心態積極向上,行動卻宛如“廢人”。不斷立flag,不斷被打臉的我,究竟是怎麼了?

一、能躺著就不坐著?我的老老老老祖宗就這樣!

科學研究表明,懶惰其實不是你的錯!懶惰是根植於人類基因組和神經元的自然性狀選擇。簡單地說,我們天生都是懶人,這是由基因決定的。

在人類千百年的生存進化過程中,你的大腦慢慢發現——少瞎搞多休息,日子才能過得去。

在進化過程中,我們的身體變得越來越適合運動。與此同時,在進行每一項運動時,我們都會傾向於減少能量消耗。

這種“天賦”讓我們的祖先能夠以最小的成本完成目標。在閒暇的時候多休息,避免浪費精力和體力,他們才可以跑得更遠,在捕獵、尋找水源、躲避捕獵者、繁衍後代的競賽中打敗競爭對手。

對於我們的老老老老祖宗來說,要想不被卷出局,就必須妥善安排好每一點精力。

一、能躺著就不坐著?我的老老老老祖宗就這樣!

為了搞清楚大腦對“活動”和“休息”的態度,瑞士日內瓦大學的鮑里斯·薛瓦勒德(Boris Cheval)和渥太華大學的馬修·博伊斯岡蒂埃(Matthieu Boisgontier)開啟了一項實驗。

這個研究團隊招募了29名年輕人,請他們移動螢幕上的小人兒,並把自己代入小人兒的角色。受試者的任務是將螢幕中的“自己”,用最快的速度移向活動著的和休息的人物圖片。研究人員在電腦上操縱活動的和休息的人物圖片,同時採集受試者的腦電。

結果顯示,受試者通常能讓小人兒快速地挪向活動著的人物圖片,但腦電圖卻顯示,要想讓小人兒遠離休息著的小人兒,受試者的大腦必需運轉得更快。避免懶惰,需要花費更多的大腦資源。

二、被“設定”的大腦

躺著刷手機,你的大腦會覺得這事兒完全OK,什麼也不用說,就這麼定了;

起來鍛鍊、學習、做PPT,大腦就要開始掙扎了,我憑啥要去做這些呀?它要先高速運轉一番,告訴自己這件事是正確的,對我有好處的,必需去做的,然後才會去做。

二、被“設定”的大腦

為什麼我們天生對世界好奇,卻逐漸失去了學習的動力?

為什麼我們樹立目標時躊躇滿志,一旦開始努力,就立馬進入“玩——看手機——玩”的無限迴圈?

怎樣才能從一個空有上進心的人,變成行動上的巨人?

為了解答這些問題,鮑里斯·薛瓦勒德和馬修·博伊斯岡蒂埃合著了一本著作——《懶惰腦科學》。在這本書裡,他們結合腦科學的前沿研究成果,用淺顯易懂的大眾化表述和貼近生活的案例,幫助我們戰勝內在的健忘、焦慮、混亂、拖延,快速行動,高效學習。

對抗懶惰就像負重爬坡,只有瞭解大腦思考、記憶、行動時的工作原理,我們才能從科學的角度,找到提高行動力的方法。

這裡簡單列舉幾個提高行動力的小方法:

簡單來說,你的大腦天生就被懶惰的行為吸引。

辛苦工作或者學習一天後,我們的大腦資源已經枯竭,改由自動系統驅動。大腦的自動化過程以聯想記憶為基礎,會把我們的感知與日常生活的經歷相關聯。

舉個例子,假設你這時候決定去慢跑,第一次跑步時,你的大腦會在記憶中建立與“跑步”這一行為相關的情感反應。這種反應可能是積極的(跑步時聽的音樂、路上的風景),也可能是消極的(疲憊和不適感)。跑得越多,這種情感關聯就越深。

換句話說,你越是享受跑步,你的大腦越能將跑步和“快樂”關聯起來。在跑步過程中,你體驗到的負面情感越多,大腦就越有可能把跑步和“不適”關聯在一起。

“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穫”這句話非但不好使,反而會阻礙你的行動。把行動和積極的情感關聯起來,將幫助我們更好地行動。

三、人類懶惰是天性,大腦活躍有妙招

開頭充滿熱情,結果半途而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習慣於把目標定得太大、太模糊。

舉個例子,當我們下定決心學一門外語的時候,也許會給自己設定一個籠統的目標,比如“一年半以後透過日語n1考試”。背了幾天單詞,裝模作樣地買回一堆工具書後,這些書大機率會被放在書架上落灰。

當我們被單詞語法虐得體無完膚,做題的正確率卻一點也沒有提升,就會產生失落和焦慮感,最終放棄學習。

「書評」懶惰不是我的錯,都是大腦要害朕

在學習的過程中既沒有愉悅感,也無法得到即時回報,大多數人會選擇放棄。

我們不妨將目標分解成幾個小階段。動機不夠強的時候,可以想一想你的最終目標,以及完成目標時的愉悅感和滿足感。

三、人類懶惰是天性,大腦活躍有妙招

天氣不好、今晚約了別人、公司要加班……計劃做得再細,也可能在任何一個瞬間被打亂。

對於阻礙我們行動的事件,提前做好專門的應對策略,這種方法被稱作“因應策略”。

識別行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障礙,提前做好相應的解決措施,能讓我們形成自動保護機制,增加達成目標的可能性。

懶非我所願,大腦天生愛偷懶。無意識的懶惰選擇,是自然進化的結果。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懶病”無藥可醫。從空有上進心的矮子,到行動上的巨人,你必須先了解你的大腦。

《懶惰腦科學》將會納入鈦媒體Pro版書庫,敬請大家關注前沿書庫的上新動態~每位Pro專業使用者一年可以在書庫中任意選擇三本書,由鈦媒體免費贈送哦~點選連結、登入,進入“前沿書庫”選書:https://www。tmtpost。com/pro/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