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石油精神 為中國能源領域輸送“光”和“熱”

傳承石油精神 為中國能源領域輸送“光”和“熱”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韓颺)“人有病了會去看大夫,油井有病了就要找修井工。”今天,在中央宣傳部舉行的“踐行初心使命,貢獻能源力量”中外記者見面會上,談起井下作業,能源領域黨員代表、全國勞動模範、中國石油長慶油田第十採油廠井下作業大隊高階技師楊義興打開了話匣子。

傳承石油精神 為中國能源領域輸送“光”和“熱”

參加工作26年來,楊義興始終堅持在採油生產一線從事修井工作,被稱為“油井大夫”,他的“手術檯”在偏遠大山深處的露天野外現場。“我一年大概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泡在野外現場,研發的修井工具中,有31件取得國家專利,有50多件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楊義興說。

每次野外作業,楊義興要站在地面上,對地表3000多米以下的井筒進行故障分析,在直徑12。4釐米的採油井口為故障油井“做手術”,先後有300多口油井在他手中起死回生。“我的職責就是用心把每一口故障井修好,讓其多出油、多產油。”

2014年,中國石油成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了的勞模創新工作室,先後培養出全國青年崗位能手2名、甘肅省技術能手8名,工作室也被中華全國總工會命名為“全國示範性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

傳承石油精神 為中國能源領域輸送“光”和“熱”

同樣作為一線產業工人的國家能源集團神東大柳塔煤礦綜採五隊隊長呼綠雄感慨萬千,19年來,他撿過煤矸石、清過浮煤,也幹過煤機司機、支架工,當過班長、技術員、副隊長,現在成為了“世界第一大井工礦”大柳塔煤礦綜採隊隊長,“我見證了中國煤礦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變革,同時也經歷了煤礦工人從以前的‘傻大黑’到現在‘金藍領’的蛻變”。

在生產一線工作19年來,呼綠雄給自己定了三條鐵律:一是安全不能出事;二是生產任務必須完成;三是時刻為員工兄弟們著想。正是有這三條鐵律,呼綠雄無論是面對大柳塔煤礦首個7米大采高綜採工作面,還是全國首個預採頂分層綜放回採工作面,都能圓滿完成生產任務的各項指標,帶領礦工兄弟們高高興興上班、平平安安回家。

呼綠雄說,作為煤礦工人,能為人民美好生活所作的貢獻,就是將地下煤炭資源安全高效地開採出來,點亮萬家燈火,溫暖千家萬戶。

傳承石油精神 為中國能源領域輸送“光”和“熱”

國家能源局市場監管司司長戴俊良長期在國家機關工作,37年間,他經歷了我國能源行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飛速發展。

戴俊良回憶,1984年參加工作時,國家電力裝機僅有8000萬千瓦,全國電量3800億千瓦時,而現在全國裝機容量近23億千瓦,發電量已達7萬多億千瓦時,尤其是十八大以來,我國能源發展進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

戴俊良說,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一大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煤炭產量、水電裝機、風電、太陽能裝機規模等均是世界第一,“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還要為之不懈奮鬥,切實解決老百姓的急、難、愁、盼問題。”

傳承石油精神 為中國能源領域輸送“光”和“熱”

今年1月30日,我國自主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已投入商業執行,它標誌著中國自主核電技術進入了世界先進行列。作為核電戰線的科技工作者,中核集團華龍一號總設計師、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邢繼在參加工作的34年裡,見證了中國民用核能事業的發展歷程。

邢繼表示,華龍30多年來堅持“兩條腿”走路,中國自主的核電技術,透過引進、吸收、消化國際先進核電技術,同時自主研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先進核電技術的過程中,充分汲取了國際上歷次核事故的經驗反饋。

核電站的設計,跟其他行業有稍微差異,要花費大量精力研究安全問題,“安全和質量是核能發展的生命線”,邢繼說,團隊始終把核安全文化放在優先位置,在華龍方案形成過程中,團隊汲取了國際上各種先進經驗,“採用最先進技術,把能動和非能動結合在一起,這是我們的創新。”

邢繼介紹,目前“華龍一號”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800多萬噸,“我可以欣慰地告訴大家,所有的技術難題都已解決,未來信心更足。”